阳光城堡 城堡磨坊

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民主与法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报道的题目是《国内求职无门,国外求之若渴——下岗博士无奈出国》。读标题,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但是事情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下岗的脑外科博士名叫郭品正,下岗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工作。1998年,博士收到了院方的解聘通知书。原因是"科室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实际上是因为郭品正博士在医院搞不好人际关系。当然,郭品正博士自己并不认为如此。在他看来,是因为自己揭露了他所在的科室里的一些不正之风,才导致自己砸饭碗的。在以后的一年里,博士在省内找工作,起先,人家都因为省里唯一一位脑外科博士找上门而高兴,结果却又回绝了他。无奈之中,郭品正通过互联网求职,最后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录用。--说复杂,因为当事双方各执一词,是非难辩。并且郭品正下岗后的遭遇,也叫人感到蹊跷复杂。
    郭品正曾经到省人事仲裁部门去申诉过,但被告知,聘用合同到期,院方可以终止合同。而省体改委一位同志说,不是说博士不能下岗,问题的核心在于双向选择过程中能否保证公开、公平。可惜的是那位同志没有说,怎样才能做到公开和公平。--也许,这样的事情是说容易做难。但是,这次人事纠纷至少从表面上看是没问题的,因为连人事仲裁部门都说,院方可以终止合同。想想也是,院方为什么不能终止合同呢,就因为郭品正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位脑外科博士吗?的确,正如我们说的,对人不能求全。不过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或许邵逸夫医院的人,确实无法和郭品正相处呢,那么,他们能不能叫郭品正走人?郭品正有他的权利和利益需要维护,然而,院方也有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的,他们又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呢,并且还是正当的,不会被人指责?--然而,我这么说决不是因为郭品正和我有仇。
    假如郭品正不是博士,而且又是省里唯一的一位,而且在下岗后最后又受聘于美国,我们又会怎样看待这次事件?自从我们实行双向选择以来,下岗者中,有没有和郭品正的遭遇相同的?也许是有的,但是,他们不过是些普通人。虽然,他们因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下岗了,因为看不惯周围的不正之风下岗了,但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没有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而且,他们也根本没地方申诉,因为,连唯一一位博士下岗,也是可以的,遑论我们这些一抓一大把的"若干人"?即使我们主观愿望是希望给这些普通人以公平的,但是,这公平怎么给?专门设立一个调查机构,但是,连唯一一位博士下岗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公平,我们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财力物力去澄清许多普通人下岗的真相?
    可是问题还不仅在此,在用人方面,我们怎么可能真正做到所希望的公平?公平应该是带有强制意味的,但是,人与人的合作还有一些非强制性因素,比如合作各方的个人意愿或喜好,--不然,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双向选择?所以,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我们虽然讲公平一类的条件,不过,也决不是唯一的。退一步讲,我们能够做到强制性公平的,比如,郭品正又回到了邵逸夫医院,医院是不是可能在以后找个理由把郭品正打发掉呢?可是,我们就不该讲公平吗?那么,假如郭品正因为揭露科室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而下岗,被这种不公正伤害就讨不到公道。更何况,他下岗之后,在省里求职又屡屡碰壁,就不仅是讨不到公道,而且是继续受到伤害。--假如社会是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会遭遇到和郭品正相同的不公正,比如,和领导不和而下岗,又比如下岗之后又找不到工作。
    曾有人指出过聘任制中出现的阴暗面:一些领导乘机"搞掉"自己的"眼中钉";有的领导乘机大捞油水,以送礼多寡来作为谁上谁下的根据。如此,在一些单位就形成了下属对上级噤若寒蝉,生怕自己被人赶走。的确,我们可以在推行聘任制的时候,强调公平,强调监督,但是,怎么监督才能发现有人在给领导送礼?而假如碰到该下岗的人倒打一耙,诬陷领导,我们又怎样才能够还人清白?
    这还不是叫人为难的,更加不好办的是,上岗下岗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是过去的成绩,还是将来的成绩?根据过去,谁能保证上岗者的今后表现一定好?根据将来,谁又能够预知将来?既然如此,我们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谈"公平"呢?假如,公平成了一种纯粹的标准线,并不可能有实际的意义,我们又何必搞什么聘任制?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2001年07月25日

城堡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