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堡 资料馆-中华民国历任总统(元首)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元首)-袁世凯

孙帅(Sunshine)于2010年7月整理编辑

  职位:临时大总统 任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任次:第2任
  职位:大总统 任期: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 任次:第1任
  (职位:中华帝国皇帝 任期: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
  职位:大总统 任期: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任次:再任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元首)-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1915年12月行君主立宪政体,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
  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
  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而革命党人亦认为袁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凯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帅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溥仪退位,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是2月29日发生北京兵变,袁借口兵变于3月10日在北京外交部迎宾馆就职临时大总统。
  1913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通过美国驻华公使馆与美国国务院,致电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董事、教育家伊利奥特,请卡耐基基金会推荐一位精通宪法条例且对法国宪法较熟悉的专家来华任法律顾问。经该基金会推荐,美国政治学家、教育家古德诺就任任中华民国政府法律顾问。袁世凯让古德诺在立法院工作,兼任内阁宪法顾问。他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强固政府,维持政局稳定,以改良财政、修明法制、厘定政府与人民的法律关系。等若干年后,“此数者既达目的之后,彼时民国如采用法制(指法国式的内阁制)或较为有益。倘届时情势果属如此,则宪法未始不可修正”。然而,古德诺将他这部宪稿递交给法制局不久,二次革命旋即爆发,袁世凯忙于镇压革命,宪稿被束之高阁。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国民党阵营孙中山、黄兴等指责袁世凯授意指示暗杀,袁世凯则予以否认。随着司法调查不断深入,有证据显示时任国务总理的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而宋案凶手武士英则是共进社成员,属国民党阵营。虽然司法机构正在调查宋教仁遇刺案,并无袁世凯本人授意的直接证据,但当年7月孙中山还是发动了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尽管讨伐失败,但二次革命却开创了中华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先例。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国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参与叛乱,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致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开会。
  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世凯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华民国政府无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美国政府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其主要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胁迫之下,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第一至第四号,共一十四条,并于5月25日完成签字,5月9日史称五九国耻。(二十一条中第五号第一款: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等项顾问。此条款袁世凯未直接同意,后由北洋段祺瑞执政时通过。)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将南满洲、山东胶州湾、东部内蒙古、福建等地的诸项权益以法律形式割让给日本,使以上诸地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沦为日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为日后日本全面侵占东三省创造了便利条件。

  1915年8月,杨度(光绪年间即开始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后于1929年加入共产党)、严复(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人发起“筹安会”,倡导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君主立宪更适合中国的国情,相比而言君主制优于共和制,而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并不矛盾,没有皇帝的国家未必就能实行民主。英日等国皆属君宪政体,是事实上的民主政体,君主立宪是完全值得选择的一种政体。严复提出的“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却又主张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是年,中华民国前内阁宪法顾问,时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从历史、政治、法律、国际关系以及国民素质等方面,论证、比较了君主制与共和制的长短,明确表示,“中国如果采用君主制,比共和制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前云南都督蔡锷领导护国军誓师北上讨袁,南方数省纷纷宣告独立。为避免国家分裂,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的袁世凯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传统帝制是皇权极权,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君主立宪则由皇室内阁、议会、司法三极组成,本质上是民主制度。美国政府当时对袁世凯改制一直密切关注,1915年12月21日,美国国务卿兰辛指示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施:“如果没有严重的有组织的反对存在和没有任何其它干扰新秩序持久性的因素存在的话,当袁世凯宣布帝制时,立即予以承认。”表示只要袁世凯宣布称帝,美国政府将令美国驻华公使届时给予承认,同时美国还给袁世凯几千万美元援助。
  在袁世凯称帝登基的当天,美国政府发出贺电,除了对袁的上台感到非常高兴外,还希望能和袁一起合作,保护和巩固中美之间的“诚挚友谊”。
  美国是民主国家,对专制独裁深恶痛绝,从现在的美国极力向全球推销“美式民主”就可见一斑。所以,袁世凯称帝不是恢复君主专制,而是推行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下,反对保护私有财产,而北京临时政府提出“保护私产”、“经营自由”。
  袁世凯就职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袁世凯时期对教授和知识分子充分尊重,人民生活基本安康,舆论也比较自由,反对袁世凯的言论在报纸上照样发行。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仅在华北、东北有较完备的税收系统,南方各省在各路军阀把持下,很少上缴税收。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国民学校——四年制初级小学。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认为民智未启的当时中国,选举要达到目的需要人民素质的提高。袁世凯称帝的年号“洪宪”,也是弘扬宪法的意思。

  袁世凯去世后,无人具备足够能力保住中国的统一局面,日、俄等国一面大力支持中国内战,一面加紧对中国主权的蚕食和掠夺,中国陷入了几十年军阀混战状态,民主宪政也被束之高阁。

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