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堡 创业路

李晓华传奇 李晓华传(1) 李晓华传(2) 李晓华传(3) 李晓华传(4) 李晓华传(5)

李晓华:一个来自红色资本主义的挑战者(1)

摘自搜狐读书《转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作者:王春元

  认识李晓华这十年里,我前后采访他三四次,我们也成了彼此相知的朋友。
  1994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这对于中国人是第一次。据说,这个荣誉连比尔·盖茨都申请了很多次。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像李晓华这样靠着变革期的投机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是否有资格忝列华盛顿、爱因斯坦等这样的名字中间?无论如何争议,这个机会降临在他的头上。
  56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导致他的淡出。大概是前年,日本NHK电视台拍了一组名为《激流中国》的系列片,主要针对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片子一播出,李晓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片中把穷奢极侈的李晓华和中国最贫穷的地区做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中国的贫富差距。这样一来,李晓华成了直接受害人,这个片子再次把他放在风潮浪尖上。至于李晓华是否真的这样,媒体的角度是可以商榷的,但的确,无论我们怎么看,媒体的反映都有一个主线:李晓华有些事确实做得惊人,比如像前不久他在北京修的豪宅,这个豪宅装修就花了两亿一千万。其中有96根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柱子,还贴了二十公斤黄金。
  这两件事情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应。显示了李晓华的局限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必然产生的一类人身上共有的局限性。他们成为富豪,受到关注,有必然的原因。在这个方面李晓华确实是无人可及。比如说他刚刚定了超豪华的油轮,88米长。我们前一段时间打捞的中山舰只有25米长。这样的轮船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有。
  历史有时候往往只记住人物、事件的一瞬。
  1995年,著名的法拉利跑车在中国举办车展。法拉利最好的一款车法拉利599也参展了,当时厂家无意出售,没想到有个中国人要买,这人就是李晓华。他花三百万买下了这辆车,在天坛举行了交接仪式,给他配的牌号是京A00001。这件事马上就通过世界各地的媒体传播开,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了一幅照片:宽敞的长安街,背景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前景是那辆红色的法拉利,在法拉利右侧,站着李晓华,他穿一件非常考究的风衣,立着领子,帅气俊朗,正抬头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照片引起的震动几乎是全球性的。全世界各大城市,比如法国的巴黎、里昂的显要的位置、机场都有这个照片。照片下配的一行字是:一个来自红色资本主义的挑战者。
  这一瞬的定格,成为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最好影像。由于这张照片,李晓华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形象紧紧地连在一起。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不断被作为简洁明了的中国富豪形象被解读,这给李晓华和这辆红色的法拉利赋予了特别丰富的色彩。此后十几年里,有50多位造访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世界名人曾在这辆法拉利车上签字。其中有老布什、小布什、普京、霍克、撒切尔夫人、克林顿等世界级政治名流。
  一般人看到它以后,就会觉得,中国人也可以有开世界好车的权利,中国真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一历史语境里,中国人让外国人记住了这一幕。就这样,李晓华的这一形象牢牢的镶嵌在历史的镜框中。在这三十年里,没有人能替代李晓华这一独特的时代符号。
  李晓华人生成功的本源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节制。
  三十年风云变幻,与李晓华同时起来的第一代十大优秀企业家,有的疯了、有的死了、有的坐牢。只有李晓华风华依旧。节制,保证了他每一次人生蜕变的成功。每每遇到下坡路,他都能及时逃脱。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谜。
  深入接触李晓华,探究影响他走过这激荡三十年的生命激情的内在动因时,必须提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让时间回到1978年。在那里,李晓华生命轨迹中有两个点需要放大。首先,要记住一条胡同,两趟列车。
  北京钱粮胡同。为什么是钱粮胡同呢?这条胡同的名字与李晓华有着一种默契。钱粮胡同是北京的著名胡同,胡同中曾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明朝的海瑞,另一个是民国思想家章太炎。他们都曾住钱粮胡同。有趣的是,这两个人住钱粮胡同,但恰恰跟钱粮没关系。明代时,钱粮胡同不叫“钱粮”,而叫钱堂胡同。到清代才改称钱粮胡同,为什么改成钱粮胡同呢?这个地方是当时储藏军饷钱粮的地方。
  1951年,李晓华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地方。他父亲是北京照明器材厂的工人,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后,他可能对新时代有无限的热情和崇敬,所以一下子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他用几十块钱工资养活一家,又赶上低标准,很艰难。李晓华那时正长身体,经常饿得前心贴后背。生在钱粮胡同的他,却对饥饿有一种创伤性记忆。他说,当时有个馒头掉到粪坑里,他都会毫不犹豫从粪坑里捡来吃掉。因为饿到这个程度,所以从小人家问他长大要干什么?他说长大要当大厨,当厨子能吃饱饭。因此,他后来爱吃猪肉炖粉条,吃到闻了都恶心的程度。这对他来说一度是最好的食品。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家里也不可能给他太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对他的未来有太高期许。
  两趟列车,一是北上的车,一是南下的车。
  北上的车是1969年发出的。1967年李晓华初中毕业,那时候他相信未来,这辆北上的列车承载了李晓华的青春、梦想和他那段刻骨铭心的爱。在那样的特殊年代,把孩子们都送到祖国建设的最艰苦的地方,似乎是父母的意愿。所以他们兄弟三个同时坐上奔赴北大荒的列车,一路军歌嘹亮。他哥哥叫李晓明、弟弟叫李晓林,后来都是非常有名的企业家。当时他十七岁,到了我国最北边一个叫萝北镇的地方,这个地方最冷的时候能够达到零下60度。他被分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十七团,过去这里就是与苏联的边境线。年轻英俊的李晓华选择了学拖拉机,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
  他在北大荒一干就是八年。这期间有一件事,增加了李晓华的生命体验。冬天开拖拉机容易熄火,那时开车和现在开车不一样,车灭了要用摇把发电,有一次他开拖拉机在地里劳动,突然拖拉机熄火了,四周都没人。他就下车拿那摇把使劲摇,一松手,因反作用力转回的摇把打到他身上,他的肚子一下子被豁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他赶快蹲到地上,在冬天杳无人烟的北大荒里,他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和死亡的临近。当有人联系他们连队找到他时,他已经休克了。在连队接受抢救的过程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连队的温暖。那时他很单纯,觉得战友的友情救了他一命,非常可贵。

李晓华传奇 李晓华传(1) 李晓华传(2) 李晓华传(3) 李晓华传(4) 李晓华传(5)

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