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堡 音乐心情驿站 心中的旋律

后记(写在前面,颠倒了!)

孙帅(Sunshine)于2008年3月

白芳礼无私奉献纪念碑 VS 武训碑、武训祠
世风何薄 大陆日沉 谁启我遇 谁济我贫
大哉武训 至勇至仁 行乞兴学 千古一人

  清朝年间,乞讨助学的武训(原名武七,出身贫苦,因在兄姐中排行为七,故名“武七”。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赐名“武训”)不仅感动了民众,也感动了官府、感动了朝廷。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学田钱粮和徭役,另赏银200两,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武训去世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同时,梁启超亦为他特撰《兴学节略》。
  2008年3月13日,感动了无数民众,却没能感动CCTV、没能“感动中国”的白芳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这也许正是某些人害怕网络的原因吧)。
  2008年3月6日下午,一位身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政府官员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老百姓所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的论调是不对的,我们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我国也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真的从来没有过吗?至少,在清朝有过!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尽管皇族和官宦之家也同样不会感到上学难、上学贵,但从武训获得的荣誉来看,当时的清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很清楚他们的子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穷苦百姓是上不起学的。
  好一个“CCTV感动中国”!好一个“全国人大代表”……

车夫的爱

——谨以此文献给为爱而生的白芳礼老人

孙帅(Sunshine)于2007年3月

这位老人的事迹早已被人们广为传诵,我仍然要用自己的文字重复这个故事,
让这座“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矗立在阳光城堡,深植在每个人的心底,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出车日当午,汗滴车下土。谁知支教款,笔笔皆辛苦。There's a place in your heart
在你心中有个地方
And I know that it is love
我知道那里充满了爱
And this place could be much brighter than tomorrow
这个地方会比明天更灿烂
And if you really try
如果你真的努力过
You'll find there's no need to cry
你会发觉不必哭泣
In this place you'll feel
在这个地方
There's no hurt or sorrow
你不会感到悲痛与伤害

  您现在听到的这首背景音乐是由国际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拯救世界》。把这支曲子做为本文背景音乐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和白芳礼的事迹同样感人(也许还有更多原因……),并有很多相似之处:
  迈克尔·杰克逊捐赠了三十多个慈善机构,捐款三亿多美元,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白芳礼捐赠了三十多个学校和教育基金,捐款三十多万元人民币,两次获得感动中国提名。
  尽管两人的捐款数额无法相比,但相对于白芳礼这个清贫的老人而言,这三十多万元人民币几乎是他的全部所有,他捐款用的不是支票 ,而是用2元、1元、5角、2角、1角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零钱”——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给贫困学生的所有捐款,都是老人骑着三轮一脚一脚地蹬出来的,是他每天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用滴滴汗水换来的!

世风何薄
大陆日沉
谁启我遇
谁济我贫

  1986年,74岁的白芳礼从天津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县白贾村。这位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老人准备回家乡安度晚年。走在村里,他发现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活的孩子。就问: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们说,大人不让他们上。他便找到大人问,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大人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
  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孩子们上学要收多少钱?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  这一晚,白芳礼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很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他常对人念叨一个理儿: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眼前家乡的这一幕让他无法平静。难道能眼瞅着家乡就这样一辈辈穷下去?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会议,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旧业,挣钱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学!”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啊!但老人斩钉截铁地说:“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白芳礼回到天津就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车。他说:“我没文化,年岁又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和以前蹬车相比,他现在蹬车是在圆自己渴望上学读书的梦,这个梦他小时候做过,却因家境贫寒没能实现。现在,他要把这个梦扩展得大大的,要让它在更多有梦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白芳礼第一次给天津大学捐钱是在1995年秋天。那天他蹬着三轮车,穿着一件白衬衫,戴着一顶草帽,找到学校,师生们奇怪,不知道这个蹬三轮的老人会有什么事,当得知他是想给困难学生捐钱时,在场的人竟惊讶和感动得不知所措。天津大学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捐款,多是大企业。收到来自个人、而且是一个蹬三轮的老人的捐款,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头一回。
中国要强大,就要重视教育。我就是要用我的微薄之力,为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  白芳礼的女儿白金凤说:有一次,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不是公司老板,就是白领。只有他一个是自己特别穷的老人。我们一走进教室,学校还没怎么介绍,底下学生就感动得鼓起掌来,特别热烈。那场景,真是挺震撼的,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
  白芳礼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吧。捐赠仪式上,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走上台,这名品学兼优,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欲高薪聘用的学生激动地说:“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毕业后我不留天津,我要回到贫困的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并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老人也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事后,老人对周围的人说:“有人说我傻,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送给别人,自己却过这苦日子。要说人家这话一点道理没有也不对,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像我这样一大把年纪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那些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大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
  多年来,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学校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出车日当午
汗滴车下土
谁知支教款
笔笔皆辛苦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穷学生们。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
  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和一点咸菜。当有人看到他吃着拣来的馒头时,他说:“这有嘛苦?这馍是农民兄弟用一滴一滴汗水换来的,人家扔了,我把它拾起来吃了,不少浪费些么!”他曾对红光中学的孙玉英老师说:“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穷学生们。”
  白芳礼在家里也立了不少“规矩”:蒸馒头必须把面称好,二两一个,免得吃起来没个数;剩菜剩汤不能扔,留起来下顿再吃;热饭时锅底下必须同时煮稀饭,省火。他家的饭桌上常年就是一碗素菜,一盘咸菜,赶上做点有肉有蛋的菜,他一顿最多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怎么劝他再吃都没用,总是说:“留着下顿,吃多了白瞎。”自己偶尔馋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脑后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遮,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这位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压缩到最低点的老人,却把捐资助教的能量释放到最大。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也曾多次在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时,一边吃着退烧药,一边蹬车。但他自己却说:“同学们放心,我身体还硬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爱是坚强的,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如果你想知道缘由
There's a love that cannot lie
那就是爱不会说谎
Love is strong
爱是坚强的
It only cares of joyful giving
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

  白芳礼生于1913年农历5月13日,属牛。有人说,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挤的是奶。对于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心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里说他是“高级神经”。老人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蹬车赚钱不容易啊!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天天心头惦记着我资助的那几百名学生,我就不能花钱,只能往里挣才是!那年我听说咱天津几所大学里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却没钱买书,没钱吃饱饭,我想,孩子们的家长没办法给他们挣来钱,可我蹬三轮还能挣些呀,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些,我就越蹬越有劲!”这是一颗阳光般的心,默默无言,却灿烂炽热!
  白芳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晚饭后抱着他那个小木盒子往里数钱,一元、一角都要把它们展平、码好。他每个月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蹬着三轮车去学校捐钱。儿女们的印象中,这样的日子老爷子总是像过年似的欢喜。

  1994年,白芳礼81岁。这一天,他把整整一冬天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这话触动了他:如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怎么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对儿女们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
我将来要用我挣来的钱捐一所小学,让孩子们全部免费上学。  不久,在紧靠火车站边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就对公司员工宣布:“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白芳礼支教公司”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此后,白芳礼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一些贷款作本钱,慢慢地把支教公司越做越大,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的时候,除去成本、员工工资和纳税,一个月能有一万多元的利润。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他把售货亭交给公司员工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他说:“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竭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在里面用砖头木板搭了一张“床”。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老人在这里面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
支教之家  “这老爷子怎么像个没家的人……”老人的儿女一直承受着某种误解和压力。蹬着三轮闯荡了一辈子的白芳礼,骨子里有一种大义与胸怀,国家与社会在他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对儿女们说:“我现在是有国无家,为了能给孩子们多挣钱,眼下就住这儿了!”“比起旧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在天堂。中国要强大,就要重视教育,教育能兴国啊!我就是要用我的微薄之力,为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
  不料,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拆除。望着被夷为平地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对老友杨俊玉说:“支教公司停了,我舍不得走,几天没吃饭了,也没法定期资助学生了……”。这年他86岁,蹬在车上,已明显地感觉到腿脚没有力气了。以后,他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支教之“家”没有了,为了方便拉活,他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凉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我想要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要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蹬不动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白芳礼老人始终有一个梦。他曾说:“我将来要用我挣来的钱捐一所小学,让孩子们全部免费上学。”后来人们才了解到老人常年坚持住在铁皮屋中的真正原因:那间铁皮屋就是他支教的依托,因为“白芳礼支教公司”承载着他捐赠一所小学的梦想!
  2001年,年近九旬的白芳礼脑力、体力衰退得厉害,已经蹬不动三轮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自行车。他把每天挣来的1角、2角、1元、2元的存车费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饭盒里的毛票和硬币,在他眼前一天比一天模糊,已经很难数清楚了。直到最后,他只能求助路过的小学生。三个月后,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他终于攒够了500元,于是他揣上饭盒,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融化的雪花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我干不动了。车骑不了,连看车也不行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不能给孩子们再赚钱了。”这句话也是他的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2003年10月,一位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竟然住在六楼。“我也想换换房,可现在房价太高了。”老人说。因为楼层太高,加之前不久摔伤了胳膊,所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独自坐在自己的床头愣神,也不知老人在想什么,也许一生中他操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现在特别需要这种单纯的安详吧。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2004年4月,白芳礼因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白芳礼住院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接受过捐助的学生、不相识的热心市民,纷纷前来探望。看到老人窘迫的经济条件,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当场慷慨捐助,社会上很多人士也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天津市红十字会爱心账号上十几万元的捐款,让人们看到了来自社会的感恩与良知。
  坚持长年照顾老人的天津市蓝星化工公司团委的青年志愿者来到医院,为老人理发、聊天,为病中的老人带去了阵阵笑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一位马上要在南开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的同学,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医院。当时在病房里躺着的老人太虚弱了,无法与他交谈,他只好把鲜花敬献在床前,站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老人。临走时,这位博士生又留下了500元钱,这是连日来曾经受到白芳礼老人资助过的学生中,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据南开大学介绍,这位博士生来自河北农村,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白芳礼老人的捐助对他犹如雪中送炭。在病房外,这位博士生对记者说,8年来白芳礼老人的人格魅力,是他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他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平日里,他也把无私助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两年前,他开始资助本校一位来自辽宁的贫困大学生。尽管自己的生活费十分紧张,但他省吃俭用,还充分利用讲课费、稿酬等收入,确保每年2000元的资助金如期到位。“白芳礼大爷要是知道了,我想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高兴的!”这位博士生深情地说道。
  曾经接受过白芳礼资助的天津大学学生陈思说:“白爷爷无私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让我对人间真情常怀感恩之心。我会一辈子记着白爷爷。”
  李晓霞也是白爷爷资助过的众多学生之一。现在,她已经读完了博士,她说:“自1995年我上大学起,白爷爷就开始同时资助我和我的20名同学,但他从来不要求和我们见面,而是采取助学基金的方式给我们援助。老人的目的就是不给我们增添心理压力,不让我们知道他的辛苦。直到今年老人生病以后我才第一次见到白爷爷,看到他,我觉得老人是那么淳朴,在他深深的皱纹里似乎看到了他多年来蹬车助教的艰辛,我很感动。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白爷爷不但在经济上对我进行了资助,而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是我的另一个父亲。我和所有受到过老人资助的孩子一起,感谢这份人世间最无私的大爱。”
为爱而生  天津市有关部门曾对一些接受过白芳礼老人帮助的受助者做过统计:在这些人当中,为公益事业捐过款、出过力的达到100%;资助过其他贫困生、困难家庭的占80%;其中60%的人成为志愿者。天津师范大学教师王辅成对记者说:“白芳礼老人的精神的确让人敬佩!”天津财经学院企管系大三学生高斌表示,白芳礼老人当年捐助贫困大学生的初衷是让大学生们学有所长,报效国家。我想,对于他老人家的回报不应只是买点儿礼品、探望一下,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这才是对老人最好的报答。
  2005年5月,白芳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于7月初出院回家休养。9月,老人病情再度恶化,高烧的同时神志不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在经历了20多天的深度昏迷后,23日早晨,这位93岁的的老人静静地走了,一颗火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白芳礼老人病逝后,他的子女哭着对前去吊唁的群众说,老人临终前时断时续地说,感谢各界人士和群众的关心,他节俭一生助学支教,他表示,要是有来世,还将蹬三轮为年轻后生们播撒自己的爱心。
  白芳礼老人像流星一样划过,燃烧着自己,为人们留下了最后一道光芒……

爱是一种天分
还是一种天真
我来到这个世界
只因我为爱而生

白芳礼 VS 迈克尔·杰克逊

我的音乐心情——我的心灵之声

心中的旋律 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