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比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这本书揭示了微软成功奥秘的同时,也预言了计算机行业的未来。 比尔·盖茨认为,微软的创立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历史机遇外,还有对历史的学习和深刻体会。 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的经历,使他的天分得到了自由的成长。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小孩和成人一样握有控制权。这种成长的环境,使他和他的伙伴们一开始就因为热爱,而怀抱梦想。 许多年后,当比尔·盖茨回忆起和保罗·艾伦创立微软时的情景都激动不已:那天,比尔和艾伦正站在哈佛大学广场上忘情地阅读《大众电子学》杂志有关一台小计算机的描述文章。他们不是非常清楚计算机会得到怎样的具体应用。但他们确信,它将会改变他们和这个世界。 正是这个梦想强烈的激励着两个年轻人,他们放弃学业和工作,创立了微软。 比尔·盖茨离开哈佛的机会成本,就是创立微软的成本。一切拥有雄心和远见的人,一定是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历史的机会常常稍纵即逝,容不得瞻前顾后。 在微软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微软有两个突出的阶段,一是将MSDos授权给IBM,另一个是开发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在个人计算机革命来到之际,微软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发展战略:通过开发通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来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借助IBM的力量把自己带入到一个更高竞争的地位。坚持开放的兼容性的开发,把计算机的世界从一个集硬件、软件一体的集中性、垄断性产业,变成了标准化,可替代性的竞争性产业。 比尔·盖茨认为,只要把软件卖到一个很高的数量,即使是价格低廉,公司也可以发展壮大。今天来看,这是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的原因之一。现在世界上有上亿台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壮大,而且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MSDos帮助微软赚得巨额利润的同时,比尔·盖茨想到了下一步的发展,从苹果电脑的图形操作中获得了启发,他们决定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Windows。 对微软来说,这样的一幕经常出现:竞争对手总是先他们一步作出创新的举动,微软发现了巨大的市场利益,尾随其后。微软的前3版产品,总是遭人诟病或耻笑。但是,随着微软产品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市场的份额也逐渐提高,微软高举价格和免费的大棒,把对手推向危险的边缘,当对手开始通过法律来控诉微软的垄断时,微软已把目光盯向了下一个目标。 微软在Windows的开发就是这样,Windows1.0的推出用了7年时间,而且遭到了嘲笑和抵制。到了Windows3.0,状况略有好转。但是,到了1995年,当Windows95发布时,首发当天,竟然出现了客户彻夜排队购买的场面。 可以说从Windows95开始,个人计算机的市场才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发展。 当Windows95大获全胜之际,另一场革命正在发生,一个由浏览器引发的互联网革命——网景——一个互联网初创的公司,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之后,微软在内部的《万圣节备忘录》中, 比尔·盖茨修正了自己在互联网方面的战略。微软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征途。当微软的浏览器IE5发布后,由于使用了免费大棒,用户占有率超过90%。网景,这个时代开启的象征,最终卖给了AOL,从大众的视野里消失了。 在1995年的出版的《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说:总有一天,微软会跟其他曾经的企业一样,由于失去了对形势敏锐的判断,而在历史的机会中跌大跟斗。他预言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失策。互联网转型的案例,在微软成为一段佳话或警示。
1968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在滨湖中学计算机终端前工作
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未来之路》目录:
致谢 …………………………………………………………………………(Ⅲ)前言 …………………………………………………………………………(Ⅴ)第一章 一场革命开始了……………………………………………………(1)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开始……………………………………………………(27)第三章 计算机行业的前车之鉴……………………………………………(47)第四章 应用程序和应用装置………………………………………………(88)第五章 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途径…………………………………………(116)第六章 内容革命……………………………………………………………(143)第七章 对商业的启示………………………………………………………(170)第八章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198)第九章 教育:最佳投资……………………………………………………(232)第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255)第十一章 各展雄才夺金魁…………………………………………………(280)第十二章 举足轻重的问题…………………………………………………(310)跋 ……………………………………………………………………………(343)汉英术语对照表 ……………………………………………………………(347)译者后记 ……………………………………………………………………(359)